GJB 4234-2001 人体坐姿着陆冲击安全限值

ID

EB7D8A272E8B463BA791A76F931BF600

文件大小(MB)

0.19

页数:

3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7-13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GJB 4234-2001,人体坐姿着陆冲击安全限值,1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人体坐姿着陆冲击过载的安全限值和损伤阈值以及测量要求,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军用旋翼机、载人飞船及救生防护装备的设计、鉴定和验收,2引用文件,本章无条文,3定义,3 . 1 着陆冲击 landing impact,由飞行器着陆瞬间(一般指在200ms以内)因突然减速所引起的冲击,3.2 安全限值 safety limits,在保持飞行员(航天员)健康和工作能力的条件下,人体允许耐受着陆冲击过载(G)和脉冲持续时,间的最大值,3.3 冲击损伤阈值 Impact injury threshold,引起飞行员(航天员)冲击损伤的冲击过载(G)和脉冲持续时间的最小值,4 一般要求,4.1 正常着陆,飞行员(航天员)正常着陆时,着陆冲击过载(G)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4.2 非正常着陆,飞行员(航天员)非正常着陆时,用不同冲击损伤阈值作为判定人体不同损伤程度的依据,5详细要求,5.1 安全限值,军用旋翼机和载人飞船人员安全设计应不超过图1中所示的安全限值(曲线A),也应作为评价人员,产生轻度冲击损伤的阈值,5.2 损伤阈值,图1中所示的冲击损伤阈值,应作为评价飞行员(航天员)产生冲击损伤的判据,其中曲线B为中度,损伤阈值,曲线C为重度损伤阈值。在图1中,曲线A下部和左边部位为安全区;曲线A、B之间部位为,轻度损伤区;曲线B、C之间部位为中度损伤区;曲线C以上部位为重度损伤区,5.3 抗坠毁座椅设计的建议值,建议轻度损伤区作为军用旋翼机抗坠毁座椅设计的人体耐受范围,5.4 飞行员(航天员)冲击损伤程度的划分依据,飞行员(航天员)轻度损伤是指能基本保证工作能力,主观感觉和体征(呼吸浅快、心率不齐等)能在,半小时内恢复正常;中度损伤是指部分影响工作能力,主观感觉和体征(呼吸困难、心电图不正常等)能在,1,GJB 4234-2001,1小时内恢复正常;重度损伤是指人体某些脏器(如肝、脾、心等)或肢体和脊柱严重损伤,需要及时治疗,基本上或完全损失工作能力,不能完成预定的任务,5.5 对着陆冲击加速度测量要求,5.5. 1测量系统,着陆冲击加速度测量系统由传感器、放大器、滤波器和记录器组成,5.5.2 频率范围,加速度测量系统的频率范围应满足下列要求:上限频率不小于10/T,下限频率不大于0.008/T ( T,为冲击脉冲持续时间,以秒计)。 .,5.5.3 量程,加速度传感器量程应大于测量范围。滤波器应采用低通滤波器,其截止频率应满足测量系统的频率,范围,5.5.4 记录系统,记录系统应具有波形显示功能,其频率应满足信号的频率范围,5.5.5 校准,应采用国家指定的计量检定单位提供的标准传感器,5.5.6 定标,试验前将标准信号送入冲击加速度测量系统,既作为对测量系统的的检定,也作为测量信号的计算,标准,5.5.7 采样频率,数据采样频率不小于信号最高频率的8倍,5.5.8 总不确定度,加速度测量系统的总不确定度应为士 10%o,5.5.9 测量部位,测量人体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应布置在头顶上(百会穴),5.5.10 冲击波形要求,冲击波形为近似等腰三角形,2,GJB 4234-2001,O,5,O,5,3,2,2,1,10,(O)妈解方出走,20 40 60 80 100 120 140,脉冲持续时间(ms),°0 160 180 200,A-安全限值曲线B—中度损伤阈值曲线C一重度损伤阈值曲线,图1着陆冲击过载对飞行员(航天员)作用安全限值,及其引起冲击损伤阈值曲线,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成自龙、刘炳坤、韩延方、黄昕、王振宇,计划项目代号:9ZS16,3……

……